发布时间:2025-05-08 点此:92次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
生活在钱塘江南岸的许多老杭州或许有形象,早些年的正月里,总有戏班会来村里,搭台唱越剧,一唱便是十天半个月,很有气氛很有年味。但曾几何时,这个传统逐渐淡了。
2月28日,有网友向潮新闻报料说,这个传统又回来了,这几天在滨江区浦沿街道东冠社区,每天都有人在唱越剧。
视频来历:报料网友
社区里搭起了暂时戏台
来看戏的人不少
下午2点多,潮新闻记者来到东冠社区晚年服务中心时,白日场的表演正在进行中,老远便听见了越剧的曲子。
戏台搭在晚年服务中心后边的停车场,这儿架起了暂时的雨棚,面积大约有四分之一个足球场大。
尽管下着雨,但台下的条凳上仍旧坐满了白叟,正专心地听着戏。
记者 杨云寒 摄
“前两天没下雨,后边都站了好几排观众。”现场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,表演从正月十六(2月25日)开端,一天两场,白日场12点18分开端,夜场18点18分开端,继续11天,每天的剧目都不相同。当天正午演的是《火烧红梅寺》,改编自包拯的一个民间故事。
“很好听,有小时候的滋味。”67岁的居民来师傅站在最终一排,安静地听着。他听越剧也现已听了几十年了。
“那时候都是春节期间开唱,从初一唱到元宵,可热闹了。”来师傅过世的母亲便是个“戏迷”,一开端他都是跟着母亲来,搬张板凳坐在台下,逐渐地,他也迷上了听戏。本年得知元宵后开端唱戏,他更是一场不落地来听了。“首要仍是来感触台下我们一同看戏的气氛。”
他告知记者,来看戏的还有许多老朋友,“我们可贵见一面,聚在一同聊谈天也好。”
记者注意到,现场除了来师傅和他们的朋友们,还有许多新朋友。
吴伯父从萧山赶来,在台下听得着迷。“我孙女在邻近读小学,来接她放学,听见有唱戏的声响就来了,好多年没在台下看,很有曾经的感觉。”他看了下手机上的时刻,依依不舍地脱离接孙女去了。
江西王先生本年刚来杭州打工,租住在邻近,一来就传闻这儿唱戏,也来当观众。“我爸爸妈妈都是从浙江迁到江西的,越剧也是从小听的,第一次来现场看越剧,挺激动的。”
一旁的吕师傅带着安全头盔,他笑着对记者说:“第一次看戏,尽管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,但很新鲜,也很好听,期望这种活动能多搞搞。”
这个传统连续几十年
重拾是想留下夸姣
记者 杨云寒 摄
“曾经台上的布景可粗陋了,布景布是手拉的,灯火也只要白炽灯,你看现在高档多了,不只有专门的布景,还有特制的舞台灯火。”88岁的蔡伯父一脸红光,剖析得头头是道。他告知记者,在东冠社区,正月里搭台唱越剧的传统,现已继续了几十年了。
“我第一次看时,年岁还蛮轻,跟着爸爸妈妈来凑热闹,后来不光在自己村里看戏,还拎着板凳跑去近邻村看。”这么多年过去了,蔡伯父看戏也看出了门路。
有意思的是,当天在社区唱戏的嵊州珍花越剧团,便是蔡伯父和乡亲们在邻村看戏时请来的。
本来,这个越剧团成立于2000年左右,早些年也常常花招送到杭州钱塘江南岸的一些村子。大约是十多年前,珍花越剧团在滨江的一个村子表演时,刚好蔡伯父也在。他觉得这个剧团水平不错,便向东冠社区引荐,社区便把他们请了过来。
之后每年正月,珍花越剧团都会从绍兴赶来,和东冠社区的居民们碰头,十多年下来,也成了居民们的老朋友了。
本年春节重启唱戏,离别3年后,不只居民热情高涨,越剧团团长郑珍花也感到很亲热。她兴奋地告知记者,“再次回到东冠社区表演,就好像回到了自己家相同。”
社区书记宣寅洲告知潮新闻记者,本年的表演原本是期望跟从前相同,放在春节期间,但由于前期预备有些匆促,才推迟到了元宵后;社区还专门成立了基金会,发起爱心企业筹集了表演费用。从这几天的表演作用看,居民的反应很火热。
郑珍花说,此次参演的剧团成员有31人,除了艺人,也有担任灯火、道具和吹打的工作人员。早在表演前两天,他们便从嵊州赶来了。此次表演的20多个剧目,不只是东冠社区居民自己选出来的,一同也是剧团的“拿手戏”。
宣寅洲介绍,之所以挑选重启表演,一方面是由于东冠社区作为滨江浦沿街道的农居点,老龄化程度比较高,3000多名居民中,60岁以上白叟有1000多人,占比30%以上。许多晚年人都期望,春节时有戏看,又能坐在一同谈天。“这是老百姓想要的精力文化生活,也是他们的呼声。”
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一向期望能经过相似的探究,把一些丢失的传统年味从头拾起来,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留住春节的夸姣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