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把这类文娱论题上升到它不该有的高度,在过度着重音乐竞技里国别元素的基础上,把它烘托成带有地缘博弈颜色的“抢夺”——那既是误解,也是无趣
《歌手2024》爆了。这档时隔4年以直播方式重启的音综节目,由于场上歌手体现的鲜明对比,变成了许多网友眼中的“华语乐坛保卫战”,带动了“帮那英摇人”“韩红实名请战”等论题连续登上热搜。
↑图据@湖南卫视歌手
不得不说,“停播四年,归来仍是整活能手”的《歌手2024》很懂得拿捏流量暗码——全开麦、不修音、one take(一遍过)直播的“真唱应战”玩法,本就是不按惯例套路出牌,7位歌手在无修音状态下的实在体现带来的“外籍歌手吊打华语乐坛”既视感,更是将论题性拉满。
歌手有国籍,音乐无国界。几名中外歌手在不修音直播状态下同台竞技,终究竞演成果排前二的都是外籍歌手,这很难不引发各种解读。网友线上“点将”、歌手组团“请战”敞开竞演番外篇,算是用“以文娱回应文娱”的网络共创助攻了节意图传达热度。
在此事上,网友们无论是打着“华语乐坛不能输”名义的玩笑玩梗,仍是看到上台的中外歌手没有修音声卡等“科技与狠活”加持下暴露出的实力距离,都再正常不过。但也要警觉,有些人把这类文娱论题上升到它不该有的高度,在过度着重音乐竞技里国别元素的基础上,把它烘托成带有地缘博弈颜色的“抢夺”——那既是误解,也是无趣。
在网上,许多人由于那英成了“全村的期望”,张狂玩起了“六旬老太守国门”“战长沙”等梗,还有不少人代入那英视角,帮她四处摇人搬“援兵”。
得看到,在抹着“拽酷萌”粉底的后喻文明在网上安营扎寨,造梗玩梗成了新代代网络冲浪嗜好的当下,本就带有文娱性的《歌手2024》成了“万物皆能玩梗”的玩梗爱好者们的加工资料,在所难免。“看之前,以为是‘歌手之应战那英季’,看之后,才知是‘那英历险记’”之类的戏弄,也给群众增添了笑点、给节目增加了卖点。
在明星光环、流量效应、IP堆集、修音技能为内娱制作了许多唱功泡沫,让不少歌手在“歌唱全赖百万修音师”的流量温室中出不来的布景下,《歌手2024》节目中呈现出的歌手“裸奔”状态下的实在水平差异,也的确给华语歌手带来许多启示:别把重复补录的录音棚出品当成“完美现场”,将后期修正的科技狠活错当“迸裂唱功”,有实力才不怕真唱。
正如上场的两名外籍歌手未必能代表一切外籍歌手的均匀水准,上场的华语歌手也不能代表一切华语歌手的水平,他们都只能代表自己。都说真金不怕火炼,真唱功不怕全开麦,有实力的歌手拿出了平稳体现,的确值得一切歌手学习。
在这个意义上,玩梗或反思都无可厚非,但没必要由此去烘托超出音乐的维度。《歌手2024》是个音乐交流互鉴的舞台,既然是音综,那就首要应该让音乐归音乐。音乐才是交流的最大公约数,在“竞技”之外的敌对心态延伸,无疑是对跨文明交流价值的误解。
音乐的魅力恰在于它能打破隔膜、促进交流,即便是用上了竞演形式,“赛”的意图也是倒逼歌手们彼此学习、打破自我。正如节目组声明所说的那样,“享用音乐、收成知音、坚持交流、拥抱国际”才是初衷,“赢,仅仅歌手的一段路。迎,才是音乐的意图地”。
说白了,那不过是一档综艺节目罢了,上升到过高的层面,就扯远了。
红星新闻特约谈论员 佘宗明
修改 汪垠涛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